兴农评丨女性入家谱,不应有“破例”
三农大小事,尽在兴农评。
近日,福建女孩詹舒雯以文科榜眼身份祭祖的短视频引发热议。尽管詹家人在评论区一再澄清,“詹家女儿一直都可以进族谱、祠堂”,舆论仍将“女孩高考692分破例入祠堂祭祖”这一话题推上了热搜。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,就是因为还有太多太多地区,仍有无数女孩在家谱上无名,入祠堂无门。
女性在家族记忆中被系统性排除,不是自然“缺席”,而是被父权宗法刻意抹除。她们只能作为某人的妻子、某人的母亲,以“某门某氏”的模糊称谓,作为男性的附属存在于家族叙事。少数为节妇烈女立祠树坊之举,看似荣耀,本质却是更深层次的规训与枷锁。“破例进入族谱”是类似荒诞的“恩典”: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女性大作家谢冰心才被福建长乐县横岭乡谢氏“破例”编入家谱中;冬奥会冠军王濛在夺得4块金牌后才有了祭祖的资格;全红婵夺冠后,有广东湛江全氏总支本家修订家谱,追认她为26代孙的传闻。入家谱,对男性是生而有之的权利,对女性却需以碾压男性的成就甚至一生拼搏为“赎金”。
所幸,随着社会发展,随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贡献,越来越多家族终于意识到,女性本就该与男性一同被载入家谱,成为家族记忆中平等的一页。民国时期,湖南《大界曾氏五修族谱》首开女子入谱先河。2003年,孔子世家第六次编修家谱,正式打破了“唯男性入谱”的千年桎梏,女性后裔及其子女均获载入。此后,越来越多家族褪去陈腐观念,承认女性作为独立家族成员的平等地位,让女性名正言顺地进入族谱。

詹舒雯是幸运的,她的家人、族人先视其为人,再视其为女。这种“无差别养育”的熏陶,让她的感言里没有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悲壮,取而代之的是追思詹氏宗祖的虔诚,和一句“安溪铁观音真香”的松弛自在。
但这场争议也提醒我们,詹舒雯的幸运并非普遍,重男轻女的沉疴仍在滋生暗长。有一个女孩需要凭借非凡成就去“兑换”本属于她的家族身份与记忆,我们的社会就远未抵达真正的性别平等。族谱上的一个名字,祠堂里的一炷香,不该是女性需要浴血奋战争取的战利品,而是与生俱来、不可剥夺的权利。
作者:方壮玮
摄像:杨雪杭州网上配资
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